《福爾摩斯:詭影遊戲》海報。 |
承接首集片尾的伏筆,《詭影遊戲(A Game Of Shadows)》以福爾摩斯與「犯罪界的拿破崙」--莫里亞蒂教授(Professor Moriarty)兩位宿敵間的鬥智與對決作為劇情主軸,不只故事場景橫跨英、法、德、瑞四國,反派的陰謀更是涉及全歐局勢與大規模的傷亡,因此故事格局比起首集更大,動作與特效場面也增加了許多。
但電影整體的節奏仍然極為流暢、毫無冷場,除了先前受到好評的優點全數保留外,新增的元素在銜接首集之餘也稱職地提昇了電影整體的可看性。尤其在世界觀的接軌上,本片相當巧妙地透過對白、道具與場景帶出兩部電影間的變化:觀眾可以在鏡頭裡看見汽車、機槍、加農砲等現代科技的雛型,也可以看見19世紀末兩大世界都市的繁盛與快速發展。這些精心營造的細節彼此交織、建構,恰到好處地豐富了首集電影奠定的世界觀,著實令人神往。很高興《詭影遊戲》完全沒有淪落到一般好萊塢續集電影「場面搞大、電影搞砸」的現象,導演蓋˙瑞奇(Guy Ritchie)的功力的確令人佩服。
為了營造出劇中陰謀的嚴重性與反派的壓迫感,本片調性不只比首集更為沈重緊張,配樂的風格也變得更為黑暗。許多在前作中熟悉的旋律都變成了更加詭譎也更加磅礡懾人的版本,讓人光聽配樂就能感受到舖天蓋地而來的威脅與壓力--與《詭影遊戲》相比,電影首集相形之下反而像是一場輕鬆寫意的愉快冒險。
本片的主要反派莫里亞蒂教授。 |
有趣的是,電影裡引用了歌劇《唐˙喬凡尼(Don Giovanni)》與舒伯特的《鱒魚(Die Forelle)》暗喻福爾摩斯與莫里亞蒂間的關係。
當福爾摩斯被莫里亞蒂誤導、以為炸彈裝置在劇院舞台底下時,舞台上演出的正好是《唐˙喬凡尼》劇末高潮的橋段:墓園裡的騎士長石像要求風流成性、玩弄人心的唐˙喬凡尼決心悔悟,但唐˙喬凡尼無動於衷,石像只好將之拖入地獄。對照之下,此時看台上莫里亞蒂的冷眼旁觀,不正是在藉此劇向福爾摩斯宣示:別再插手阻撓?
當劇情推展到福爾摩斯失風被捕、遭到刑求逼供時,一旁的莫里亞蒂更是愉悅又陶醉地大聲唱起了《鱒魚》:漁夫為引鱒魚上鉤而弄濁溪水,旁觀者還不及反應,看不清水面上危機四伏的鱒魚就已被漁夫釣起。配上此時吊起福爾摩斯的大鐵鉤,層層暗喻與正反雙方立場的交互指涉讓劇情推上了最高點。尤其負責配樂的漢斯˙季默(Hans Zimmer)在這段劇情裡巧妙地將原本詩歌快樂優美的旋律和詭譎驚悚的背景音樂結合,形成一種緊張刺激、既矛盾又充滿恐懼的極度壓力--聽過那首充滿耳鳴聲、回音聲與哀號聲的《鱒魚》,相信不管誰都會對莫里亞蒂的殘酷永生難忘。
兩位天才的對決同樣是靠腦進行,一切盡在不言中。 |
不得不說,這段雙方手段盡出、最後只能同歸於盡的決鬥真的精彩至極,不只引用了原作《最後一案(The Adventure of the Final Problem)》裡的結局、替電影收尾時的驚喜預先留下懸念外,更恰如其分地表現出兩位對手在智力、體力、甚至格鬥技巧上的旗鼓相當。
當然,這場雙方一面唇槍舌戰、一面揭露真相的戲碼也承襲了首集濃濃的蓋˙瑞奇風格。曾聽人說,這系列電影的推理元素很少,第二集加入大量動作特效場面後,推理的部份更是再次被稀釋;但我認為這本來就是這系列的特色:重點不在思考犯人是誰,而是如何讓已知的犯人露出馬腳。更何況導演為了製造真相揭露時的驚訝效果,壓根不想讓觀眾知道所有訊息!要是少了那些鏡頭外的小動作,只憑劇情前段的伏筆絕對無法讓觀眾在片尾造成重大轉折與觀眾的驚喜。而我認為,這樣的風格用來作為《福爾摩斯》在電影上的表現手法,的確再恰當不過了。
福爾摩斯、華生和即將普及的汽車。 |
幾位配角的表現也恰如其分:例如福爾摩斯那位舉止怪異但同樣機智的哥哥邁卡夫(Mycroft),以及最後驚鴻一撇登場、遠在英國查封莫里亞蒂財產的「史上最無能督察」雷斯垂德(Lestrade)。很高興華生的妻子瑪莉(Mary Morstan)在這段劇情裡也發揮了極大的助力,終於讓這個角色精明幹練的一面得以發揮。
可惜的是,瑞秋麥亞當斯(Rachel McAdams)飾演的艾琳·艾德勒(Irene Adler)在本片開頭就慘遭莫里亞蒂的毒手。但我認為本系列應該不會這麼輕易就讓這樣一個苦心經營已久的女角毀於一旦,如果還有續集的話,相信艾琳、甚至莫里亞蒂都有很高的機會回歸。
無論如何,《福爾摩斯:詭影遊戲》真的值得推薦!
0 意見:
張貼留言